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潮汕蠑螈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潮汕蠑螈(學名:cynops orrphicus)為蠑螈屬的一個種類,潮汕蠑螈體長約7-9厘米,背和體側(cè)均呈黑色,棲息在海拔1400-1600米的沼澤。在水中捕食蚯蚓,甲殼類,螨蟲,昆蟲及其幼蟲。分布于中國廣東潮州,是中國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成螈全長74mm,頭體長46mm左右,尾長略長于頭體長或等長,雌螈尾長相對比雄螈長。頭扁平,吻部圓,吻端鈍圓;唇褶明顯;無囟門,犁骨齒列呈“∧”形。軀干圓柱狀;尾基部較粗,向后尾部逐漸側(cè)扁,背、腹鰭褶較平直,尾后段漸窄,尾末端鈍尖。頭背面略凹;枕部有“∨”形隆起,與體背中央脊棱相連,少數(shù)個體背脊棱不顯。體背、腹面皮膚較光滑,有痣粒,肋溝約14條或不顯;咽喉部較光滑,頸褶明顯或不顯。四肢細長,后肢比前肢略粗且長;前、后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重疊或互達對方掌、跖部;掌、跖突略顯或明顯;前足4個指,后足5個趾,第五趾基部具蹼。體背面黑褐色或黃褐色,色淺者體尾有黑褐色斑點;咽喉部和體腹側(cè)黑斑形狀變異頗大,體腹面中央橘紅色多形成縱帶;前、后肢基部腹面和掌、跖部各有1個橘紅色斑;肛前部橘紅色,后部黑色;尾腹面前4/5左右為橘紅色。雄性肛部隆起呈肥腫狀,其背鰭褶比雌螈明顯。2

分布范圍僅分布于中國廣東潮州鳳凰山天池。3

生活習性潮汕蠑螈棲息在海拔1400-1600米的沼澤,沼澤水深約1米,有茂密的水生植物。繁殖于水池和小湖,棲息地隨著幼體生長變遷。 冬眠期間生活在陸地生,包括森林和輕度退化的地區(qū)。在水中捕食蚯蚓,甲殼類,螨蟲,昆蟲及其幼蟲。3

繁殖方式潮汕蠑螈,進行非抱對的體內(nèi)受精。當雄性個體感知到周圍有交配機會時,迅速地逼近雌性,來到雌性頭部前方,通過吻觸的機械刺激方式與雌性進行交流,吸引雌性的注意力。雌性在追隨過程中其泄殖腔在通過精子囊上方時將精子囊納入體內(nèi)。當雄性確認雌性納入精子囊后,轉(zhuǎn)身將雌性的腹部咬住,使雌性身體出現(xiàn)一定時間的僵直不動,以保證雌性納入的精子被完整儲存。儲存在泄殖腔區(qū)的精子將在雌性排卵時對卵進行受精。4

相關(guān)種群以下為蠑螈屬種群,均分布于亞洲東部。

日本有劍尾蠑螈(Cynops ensicauda)和紅腹蠑螈(Cynops pyrrhogaster)兩種。

中國有4種及亞種,以東方蠑螈(Cynops orientalis)分布最廣,常見于華東和華中地區(qū);

藍尾蠑螈(Cynops cyanurus)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Cynops cyanurus cyanurus)見于貴州水城,藍尾蠑螈楚雄亞種(Cynops cyanurus chenggongensis)見于云南中部;

呈貢蠑螈(Cynops chenggongensis)僅見于云南呈貢。5

潮汕蠑螈(cynops orrphicus)分布于中國廣東潮州6

保護級別主要威脅: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人類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的旅游活動。3

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7。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麗霞 - 博士 -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