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寶石中,碧璽以豐富多彩的顏色和堅硬的質地備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落入人間的彩虹”。
碧璽的礦物學名稱是電氣石,是一種硼硅酸鹽結晶體,可含有鋁、鐵、鎂、鈉、鋰、鉀等元素。它屬于三方晶系,無對稱中心,晶體通常呈柱狀、長柱狀,有單個晶體或多個晶體構成晶簇狀產(chǎn)出。常見的單形有三方柱、六方柱、三方單錐,晶體兩端會發(fā)育成不同的單形,柱面有明顯的縱紋,橫斷面呈球面三角形。這也是碧璽晶體有別于其他寶石的重要特征。
碧璽的熔點在1050—1725℃之間,且具有熱電性,當它受熱時,碧璽晶體或其碎粒一端帶正電、另一端則會帶負電,但當它冷卻后晶體兩端的電性卻與受熱時相反。而帶電后的碧璽具有吸附性,會吸附灰塵、紙屑,這也是碧璽別稱——“吸灰石”的由來。因為它獨特的熱電性,如果是幾個碧璽晶體在加熱后放在一起時,在正負電荷的吸引下它們還將會呈現(xiàn)頭尾相接的狀態(tài)。碧璽還具壓電性,沿特殊方向受到機械壓力時也會產(chǎn)生電荷。
碧璽的顏色極為豐富,這也是它備受喜愛的原因之一。碧璽礦物的顏色具有豐富性是因其含有不同的金屬離子,它的色彩可多達15種復色。有紅色、玫瑰紅色、粉紅色、綠色、藍綠色、藍色、黑色和無色等多種顏色。碧璽的顏色隨所含成分不同而各異:富含鐵的碧璽呈暗綠色、深藍色、暗褐色或黑色;含鋰、錳和銫豐富的碧璽,則呈現(xiàn)玫瑰紅色,也有表現(xiàn)為淡藍色;含鉻豐富的碧璽呈綠色;富含鎂的則呈黃色或褐色。無色的碧璽只有在礦物十分純凈時才存在,所以非常少見。
在寶石界,擁有特殊光學效應的寶石更為獨特,數(shù)量也更加稀少。碧璽中的碧璽貓眼和變色碧璽就分別對應著貓眼效應和變色效應。貓眼效應表現(xiàn)為在弧面切割的寶石表面,呈現(xiàn)一條明顯的亮帶,可隨著寶石或光線的移動而移動。變色效應則是指寶石在不同光源下,呈現(xiàn)明顯顏色變化的現(xiàn)象,這在碧璽中尤為罕見。
碧璽與我們常見的水晶在外觀上很相似,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以下幾種不同之處。首先,碧璽與水晶礦物種類不同,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碧璽的成分則為復雜的硅酸鹽。碧璽還具有獨特的壓電性和熱電性,水晶則沒有。碧璽的比重要比水晶大,相同體積下碧璽比水晶重。碧璽的顏色與水晶相比更豐富,水晶大多是純色系,而碧璽是多色系。另外,碧璽的硬度也高于水晶。
近年來,碧璽作為珠寶,漸漸被人們所熟知。碧璽珍貴美麗,挑選時更需認真仔細。
本文由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牟丹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