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薯準備選用抗病、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抗逆性強、適應(yīng)當?shù)卦耘鄺l件、商品性好的各類專用品種。種薯選擇無蟲蛀、無腐爛、無病的脫毒原種、一級種。種薯質(zhì)量應(yīng)符合“GB 18133馬鈴薯脫毒種薯”和“CB 4406種薯”的要求。播種前15d~30d將冷藏或經(jīng)物理、化學(xué)方法人工解除休眠的種薯置于15℃~20℃、黑暗處平鋪2層~3層。當芽長至0.5cm~1cm時,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每隔5d翻動一次。在催芽過程中淘汰病、爛薯和纖細芽薯。催芽時要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和霜凍等。提倡用25~50克左右幼健小整薯及25~50克縱切大塊種薯。幼健小整薯有抗旱、出苗早、苗全苗齊、長勢旺、早封壟、葉面積大的優(yōu)點,并有減輕環(huán)腐病的作用,比一般切塊增產(chǎn)20%左右,對大于50克的大薯可切成25~50克帶有2個幼芽的大塊,使每塊都有頂芽,也近似小整薯的作用。切種薯時要切成立方塊,多帶薯肉。切薯時每人至少準備2把切刀,切刀每使用10分鐘后或在切到病、爛薯時,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浸泡l~2分鐘或擦洗消毒,這樣可以避免切刀傳染病菌。種薯切好后,立即用含有多菌靈(約為種薯重量的0.3%)或甲霜靈(約為種薯重量的0.1%)或石膏粉拌種,或用農(nóng)用蓮莓毒素15克+多菌靈500克兌水50公斤濕種,涼干后用滑石粉拌種備用。一般不提倡用草木灰拌種,以免爛種。二、整地選擇土壤肥沃,土質(zhì)疏松的川地、梯田,茬口選小麥、豆類、谷物、藥茬。深耕,耕作深度約20cm~30cm。整地,使土壤顆粒大小合適。并根據(jù)當?shù)氐脑耘鄺l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情況進行作畦、作壟或平整土地。三、施肥按照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要求,根據(jù)土壤肥力,確定相應(yīng)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氮肥總用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料可基施。農(nóng)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農(nóng)家肥。農(nóng)家肥結(jié)合耕翻整地施用,與耕層充分混勻,化肥做種肥,播種時開溝施。適當補充中、微量素。每生產(chǎn)1 000kg薯塊的馬鈴薯需肥量:氮肥(N)5kg~6kg,磷肥(P205)1kg~3kg,鉀肥(K20)12kg~13kg。四、播種根據(jù)氣象條件、品種特性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的播期。一般10cm處地溫穩(wěn)定在8℃以上時進行播種。地溫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淺播,播種深度約5cm;地溫高而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cm。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種植模式采用不同的播種密度。寬窄行種植,大行70cm,小行30cm,中早熟品種畝保苗4000~4500株,株距30~33cm;晚熟品種畝保苗3500~4000株,株距33~38cm。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區(qū)宜平作,降雨量較多或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宜壟作。播種季節(jié)地溫較低或氣候干燥時,宜采用地膜覆蓋。播后覆膜,及時放苗,有利于提前上市,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