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金緣吉丁,學名 LampralimbataGebler。別名:金緣吉丁蟲,板頭蟲,翠蘭鞘等。寄主有梨、蘋果、沙果、杏、桃、山楂、檳沙果等多種果樹植物。
一、形態(tài)特征
1、成蟲 體長13~18mm,體翠綠色,具金色金屬光澤。體扁,紡錘狀,密布刻點。觸角黑色鋸齒狀。復眼腎形褐色,頭頂中央具倒“Y”形縱紋。前胸背面具5條藍色縱紋,中央一條粗而顯。鞘翅具10余條縱溝,縱列黑藍色斑略隆,翅端鋸齒狀。前胸背板和鞘翅兩側緣具金紅色紋帶,故稱金緣。雌蟲腹末端渾圓,雄則深凹。
2、卵 扁橢圓形,長約2mm,初乳白、后漸變黃褐色。
3、幼蟲 老熟體長約33mm,體扁平黃白色,無足,頭小黃褐色,胴部前節(jié)寬大,體狹長,末節(jié)渾圓,前胸背中央具一深色倒“V”字形凹紋,腹中央有一縱列凹紋,各腹節(jié)兩側各具一弧形凹紋。
4、蛹 體長約17mm,初乳白,后漸變黃,羽化前藍綠色略有光澤。復眼黑色。
二、生活史及習性
此蟲每年發(fā)生代數(shù)因地而異,在山西2年1代,陜西3年1代。以大小不同齡期的幼蟲于被害枝、干皮層下或木質部處越冬,幼齡幼蟲多于形成層處,老齡幼蟲已潛入木質部處越冬。次春樹液流動后,幼蟲繼續(xù)危害。3月下旬開始化蛹,蛹期約30天。5月上旬至8月中旬田間均可見到成蟲,盛期期為5月中、下旬。產(chǎn)卵前期約10天左右,卵散產(chǎn)于樹皮縫隙處,單雌卵量約30粒。成蟲壽命30天左右。5月中、下旬為產(chǎn)卵盛期,卵期約10天,6月初為孵化盛期。成蟲多白天且氣溫較高的中午活動,早晚溫低時常靜伏葉上,遇震動下墜或假死落地。此蟲危害程度與樹勢和品種有關。樹勢衰弱,枝葉不茂、枝干裸露,則利于成蟲棲息與產(chǎn)卵,受害重。適口性好的品種受害重。秋后以各齡期的幼蟲于被害處越冬。
為害癥狀:幼齡幼蟲先蛀食綠色皮層,被食部位的皮層組織顏色變深。韌皮部被害后,外表常變黑似腐爛病斑。幼蟲于皮下取食時,蛀道內充滿褐色蟲糞與木屑,蛀道初期呈片狀,后擴大為螺紋或迂回狀,細枝被害常滲有汁液,被害處后期皮層縱裂或韌皮部與木質部分離,如蛀道形成環(huán)狀,被害枝或樹常致干枯死亡,化蛹時便蛀入木質部內造船形蛹室。
三、防治方法
1.清除死樹枯枝:成蟲羽化前及時清除死樹、枯枝,消滅其內蟲體,減少蟲源。
2.刮粗翹皮:在休眠期刮主干、主枝的粗翹皮,可消滅部分越冬幼蟲。同時,被害處常有凹陷、變黑癥狀,蟲孔易發(fā)現(xiàn)??捎玫锻诔酉碌挠紫x,同時涂抹80%敵敵畏20倍煤油液,或80%敵敵畏乳油5~1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8~12倍液。
3.成蟲出樹前后產(chǎn)卵前,樹上噴灑30%辛硫磷微膠囊懸浮劑700~8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毒殺成蟲,效果良好,隔15天噴1次。連噴2~3次即可。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y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