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是蕓豆的重要病害,可引起莖蔓枯死,豆莢腐爛。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長期生存并隨土壤和病殘體傳播,若防治不力,病原菌在土壤中不斷積累,使病情逐年加重,甚至可能造成毀滅性損失。
[癥狀識別]苗期與成株期都可發(fā)生。幼苗期先在莖基部出現(xiàn)暗褐色水浸狀病斑,向上下發(fā)展,使整個幼莖變褐軟腐,葉片萎蔫脫落,幼苗枯死。病苗可以很容易地從土壤中拔出,拔出后可見根部腐爛,須根少。濕度大時病部表面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以后菌絲團中出現(xiàn)黑色鼠糞狀菌核。
成株多在莖基部或莖枝分杈處,產生水浸狀不規(guī)則形暗綠色、污褐色病斑,后變?yōu)榛野咨?,皮層纖維狀干裂。莖基部腐爛后,往往全株枯死。莖蔓貼近地面處、相互纏繞相連處以及莖蔓與葉片接觸處也容易發(fā)病,發(fā)病部位以上的莖葉萎蔫枯死。病株莖組織內或莖蔓表面產生密集的白色菌絲和黑色菌核。葉片發(fā)病則生出暗綠色水浸狀不規(guī)則形大病斑,繼而腐爛,干枯。另外,病葉片還略向背面卷縮,葉片背面產生密集的白色菌系。病原菌能在衰老花瓣上腐生,花器褐腐并生白色菌絲,進而侵染嫩莢。豆莢還可以從接觸病莖蔓或葉片的部位開始發(fā)病。病豆莢出現(xiàn)水浸狀腐爛,后變褐,也產生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
菌核病的主要鑒別特點是各發(fā)病部位軟腐,產生白色棉系狀菌絲體和較大的黑色鼠糞狀菌核。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發(fā)病地應換種禾谷類作物3年以上。收獲后清除病株殘體,結合整地進行深翻,將菌核埋入土壤深層洗用健康種子,汰除種子間混雜的菌核和病殘休。施用不含有病殘體的有機肥,合理密植,增施磷、鉀肥,使植生長健壯,增強抗病性。發(fā)病初期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拔除病株,以利于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和減少菌源。
(2)藥劑防治。發(fā)病始期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試用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多·霉威(多霉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45%噻菌靈(特克多)懸浮劑1200倍液,或40%施加樂懸浮劑800~1000倍液等。視病情發(fā)展,確定噴藥次數(shù)。若連續(xù)噴藥,兩次噴藥之間間隔7~10天。生長早期需在植株基部和地表重點噴霧,開花期后轉至植株上部。
菌核凈是防治各種作物菌核病的常用藥劑,有效成分是N~3,5~二氨苯基丁二酰亞胺,具有保護作用和內滲治療作用,持效期較長,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保護地種植的菜豆伸蔓期對該劑較敏感,用40%菌核凈進行常規(guī)噴霧后,對生長會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蕓豆的開花、結莢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應慎用。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