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會看見一些長約8~9厘米,寬5~6厘米,近似于橢圓形的小鐵器。仔細觀察這些小鐵器,它有四顆釘子,釘子多為尖狀,個別為方形狀。由于長久的使用,有的釘子已經(jīng)磨平了。它們是干什么用的呢?為什么會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原來它們是當年紅軍指戰(zhàn)員在長征中翻越雪山時用的防滑器,俗名稱“腳馬子”。千萬不能小看這些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防滑器,它曾幫助紅軍爬過數(shù)千米的雪山,在長征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雪山行軍是紅軍長征中最艱苦的行軍之一。1935年6月間,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在川康邊地區(qū)翻越了終年積雪,氣候變化無常的大雪山――夾金山。
夾金山位于四川寶興之西北,懋功之南,理縣之西南,海拔4900余米,高入云霄,只見山峰高不見其頂,有如一位披滿白發(fā)的老人端坐在那里。它終年積雪,日落之后,月出之前更是冰雪遍地,別說人上不去,就是鳥也不易飛過,紅軍指戰(zhàn)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向雪山挑戰(zhàn)。他們強幫弱,大助小,走不動的扶著走,扶不動的抬著走,餓了啃一口干糧,渴了含一口雪,手拉著手艱難地向前邁進。他們利用鐵鏟在冰雪上挖著踏雪孔,后面的人則沿著他們趟出的蜿蜒曲折的雪路往上爬。仰面看,頭頂上有人,低頭看,腳底下也有人。紅旗灼燃如火,雪映戰(zhàn)旗,色彩分外鮮明。然而,傾刻間,雪山突然變臉,猶如銀蛇狂舞,狂風(fēng)大作,烏云翻滾,大雪夾著核桃大的冰雹劈頭蓋臉地砸下來,不少紅軍指戰(zhàn)員猝不及防,被滑倒在冰雪山下,永遠沒有再站起來。紅軍指戰(zhàn)員并沒有被狂風(fēng)暴雪所嚇倒,他們以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闖過了號稱“神山”的雪山。其后,在7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又相繼翻越了夢筆山、長板山(又稱亞走夏山、馬塘梁子)、倉德山(托羅崗)、打鼓山等大雪山。雪山地區(qū)的行程約31天,1350公里。
哈巴雪山是紅2、紅6軍團從云南渡金沙江后,北上西康甘孜途于1936年4月底翻越的一座大雪山。哈巴雪山海拔5300米,雪峰林立,高聳云端,金沙江、瀾滄江的激流不斷沖刷的峽谷陡峭異常,很難通行。盡管雪山陡峭險峻,道路崎嶇,氣候嚴寒,行走時呼吸困難,紅2、紅6軍團廣大指戰(zhàn)員還是以一往無前的精神把哈巴雪山踩在了腳下。
紅四方面軍在歷時1年多的長征中,在所途經(jīng)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肅四省內(nèi),翻越了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共5座,其中夢筆山、夾金山都是兩次經(jīng)過,紅橋山、折多山、巴郎山是一次經(jīng)過。紅橋山海拔4592米,是紅四方面軍翻過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紅橋山云霧籠罩、根本看不見山頂,爬山時氣候變化無常,時而驕陽似火,時而又狂風(fēng)大作,暴雨挾冰雹同時襲擊。當接進山頂時,大雨變成了鵝毛大雪,像柳絮一般在天空飛舞,覆蓋了前進的道路。但紅軍指戰(zhàn)員不畏艱難困苦,終于征服了4000多米高的山。
在翻越雪山中,紅軍指戰(zhàn)員認真總結(jié)過雪山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一致認為克服滑的問題,是減少傷亡,順利前行必不可少的條件,為解決這個問題,防滑器便應(yīng)運而生了。從此防滑器就成了紅軍在翻越雪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簡易裝備,當時紅軍戰(zhàn)士把防滑器綁在腳上,過雪山時就穩(wěn)妥多了,這大大提高了紅軍的前進速度,并減少了因失足滑倒跌入雪山深淵的危險。
這些防滑器(腳馬子)作為長征的“功臣”,被紅軍指戰(zhàn)員保留下來。1958年由成都軍區(qū)征集并送交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