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若要了解一座城市
菜市場和博物館是必去之地
前者,能感受到人情與煙火
后者,則是靈魂與歷史的沉淀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亦是如此
茫茫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之上
孕育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如今,這些文明與記憶的安放之處
則是
6183家
精彩各異的博物館
(博物館數(shù)量分布圖,不同統(tǒng)計口徑的博物館數(shù)量略有差異,本圖及上文數(shù)據(jù)主要出自全國博物館年度信息報告系統(tǒng),截至2021年底,不包括港澳臺地區(qū),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本文挑選出
130家
極具特色的博物館
為你呈現(xiàn)這份
《中國博物館地圖》
讓我們跟隨時間的腳步
走進博物館
走進中華文明的記憶
01
星辰、大地與生命
-一切的起源-
138億年前的一場爆炸
讓宇宙誕生
46億年前的一場坍縮
使太陽初現(xiàn)
5.4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
進入大爆發(fā)時期
我們?yōu)槟闾暨x了13家博物館
看萬千星辰
見證生命的誕生
(中國博物館地圖·自然,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宇宙,一切的起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天文館
上海天文館
擁有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及天象演示設備
你可以在這里
駐足仰望璀璨的星空
探索天體演化及運行的法則
(請橫屏觀看,博物館主建筑靈感來源于“天體運行軌道”,以天窗、穹頂和球幕影院構成“三體”結構,詮釋出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攝影師@申然)
▼
星辰之下,便是大地
若想感受它的廣博
不妨看看山西****地質博物館
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到
那些由風和水雕刻出來的壯美山川
以及從中孕育出來的精美礦物
(請橫屏觀看,博物館建筑采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下方象征空間的地大物博,上方象征時間的周而復始,攝影師@李順武)
▼
遠古時期的地球
曾被這么一群生物統(tǒng)治
只是6600萬年前的一顆小行星
將它們的生命融入大地
來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這里有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的侏羅紀恐龍化石
聽聽如今的化石
會怎樣訴說昔日的輝煌
(請橫屏觀看,館內的恐龍世界展廳,里面陳列了21具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骨架,為你還原侏羅紀時代的恐龍現(xiàn)場,攝影師@張艷)
▼
生命離不開水的滋養(yǎng)
中華文明更是發(fā)源于江河之畔
長江文明館
收藏了長江流域的典型文物標本
集中展示長江的自然生態(tài)和歷史文明
為你譜寫一曲
來自江河的贊歌
(位于武漢園博園內的長江文明館,采用自然通風和采光,利用植物調節(jié)微氣候,完美地將建筑與自然融合,攝影師@馬子陽)
▼
02
從蠻荒到文明
-史前社會-
天地開辟
未有人民
女媧摶黃土做人
我們,究竟從哪里來?
我們的祖先
又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
發(fā)展出如今燦爛的中華文明?
我們?yōu)槟闾暨x了10家博物館
一起走出神話的迷霧
探尋中華大地上
古人類的發(fā)展蹤跡
(中國博物館地圖·史前文明,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數(shù)百萬年前
一群生活在樹上的古猿們
踏出了邁向地面的“第一步”
也踏出了變成人類的第一步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展示了70~20萬年前“北京人”的生活遺跡
讓我們一睹舊石器時期下
原始人類同自然的博弈
(館內還原的“北京人”用火場景,周口店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用火遺跡,表明當時的“北京人”已經(jīng)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六千年前
黃河中游地區(qū)的先民們
已經(jīng)可以制作出擁有生動圖案的陶器
來西安半坡博物館
欣賞彩陶之美
(人面魚紋是半坡文化的代表紋飾之一,反映了先民們祈求漁獵收獲的美好愿望,展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攝影師@鞠驍)
▼
距今五千年左右
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居民們
制作出精美絕倫的玉石器
成為了財富與等級的象征
來良渚博物院
共同感受先民們精湛的工藝
(博物院整體設計風格簡約粗獷,建筑材質采用石灰石,體現(xiàn)出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xiàn)代的結合,攝影師@田卓然)
▼
03
青銅王國
-夏商周-
青銅器
是夏商周時期國家權力的象征
更是文明的體現(xiàn)
那千年斑駁的銅銹之下
隱藏著一個時代的輝煌
我們?yōu)槟阃扑]10家博物館
一覽青銅文明的底蘊
(中國博物館地圖·夏商周時期,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河南洛陽的二里頭遺址
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第一王朝
夏的都城所在
也是同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都城遺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為你展現(xiàn)華夏文明的成長歷程
(請橫屏觀看,博物館俯瞰像一把“鑰匙”,寓意著二里頭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攝影師@丁俊豪)
▼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
讓古籍記載的商王朝真正得到實證
安陽市殷墟博物館
為你還原出一個曾經(jīng)恢弘的商代都城
(殷墟王陵區(qū)遺址俯瞰,兩側分布有十余座帶有墓道的墓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即使是實力強勁的商王朝
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也許是四川盆地的特殊地貌
阻擋了商朝的擴張
但也造就了古蜀王國的繁榮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為你講述一段沉睡了三千年的古蜀文明
(博物館俯瞰,螺旋的曲線象征著三星堆的自由和神秘,攝影師@唐寅)
▼
殷既滅矣,天下宗周
曾經(jīng)的周原所在地——陜西寶雞
被譽為“青銅器之鄉(xiāng)”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展示了上千件寶雞地區(qū)出土的商周青銅器
其中鎮(zhèn)館之寶“何尊”上印刻著的
正是最早的“中國”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其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目前最早的“中國”一詞,攝影師@柳葉氚)
▼
04
統(tǒng)一與動蕩
-秦漢魏晉南北朝-
六國畢,四海一
伴隨著青銅文明的落幕
大一統(tǒng)的時代到來
從此往后
縱使朝代更迭、時代變遷
最終也將歸于一個
統(tǒng)一的中國
我們?yōu)槟阃扑]12家博物館
感受這個時期
非比尋常的藝術文化成就
(中國博物館地圖·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在陜西西安的驪山北麓之下
始皇帝在此“沉睡”
近八千件陶俑和陶馬
默默地為他守衛(wèi)這片地下帝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為你揭開這片塵封已久的世界
(請橫屏觀看,秦始皇陵外景,攝影師@李文博)
▼
在鼎盛的國家實力
和“事死如生”的觀念下
漢代盛行厚葬之風
即使是在位僅27天的皇帝
也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地下寶庫
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
帶你感受西漢王侯奢華的日常生活
(請橫屏觀看,博物館造型宛如三組互相環(huán)扣的“游龍”,主體建筑依附于丘陵山谷之內,形成“虬龍潛野”的意象,攝影師@胡寒)
▼
魏晉南北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災難深重的時代
卻也是精神上自由奔放的時代
戰(zhàn)亂和白骨
化作了藝術發(fā)展的一片沃土
南京的六朝博物館
帶你領略六朝的時代風骨與藝術之美
(南京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王朝的都城所在,被稱為“六朝古都”,是當時南部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攝影師@柳葉氚)
▼
05
開放、融合與交流
-唐宋-
這數(shù)百年間的矛盾與博弈
種下了民族融合的種子
水陸兩路的交流貿(mào)易
帶來了包容與自信
澆灌出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我們?yōu)槟阃扑]11家博物館
看文明之間的交融
領略千年前的唐宋風貌
(中國博物館地圖·隋唐兩宋時期,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隋煬帝在位期間修筑的大運河
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它連接起了中原與南方
讓南北的交流變得更加通暢
但代價卻是一個王朝的覆滅
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聽滔滔河水
會如何訴說這位傳奇帝王的功與過
(請橫屏觀看,博物館建筑再現(xiàn)隋唐開放多元的盛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開放包容的盛唐王朝
同西域各國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往來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絲綢之路
大唐西市博物館
保存著古絲綢之路的集市遺址
再現(xiàn)唐朝的市井生活
(博物館俯瞰,其設計融入了隋唐長安城里坊布局、棋盤路網(wǎng)的特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到了宋代
在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后
陸路的交流變得困難重重
隨之興起的
是海上貿(mào)易的興起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以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為主題
再現(xiàn)中國宋代海洋貿(mào)易的盛景
(博物館坐落于海岸旁,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橢圓體連環(huán)相扣組成,猶如起伏的波浪,完美地詮釋海洋文化,攝影師@張臻煜)
▼
06
輝煌與落幕
-元明清-
時代更替,王朝更迭
元明清三代
封建王權在此達到了巔峰
也即將迎來它的落幕
我們?yōu)槟阃扑]13家博物館
看看昔日的封建王朝
會為我們留下怎樣的遺產(chǎn)
(中國博物館地圖·元明清時期,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遼闊的內蒙古金蓮川草原上
曾有著這么一座恢宏的都城
它的建立者
曾率領大軍縱橫歐亞大陸
元上都遺址博物館
為你展示游牧文明與中原文明的融合創(chuàng)造
(請橫屏觀看,元上都遺址俯瞰,如今的殘垣斷壁訴說著昔日都城的輝煌,攝影師@王璐)
▼
故宮博物院
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之上
擁有著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
以及不計其數(shù)的歷代珍寶
在歷經(jīng)了六百多年的興衰榮辱
見證了古代中國的落幕之后
昔日森嚴的帝王皇宮
也終于向大眾敞開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攝影師@君作刃)
▼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唐設立
明清達到鼎盛
它是維護中央集權的工具
更是封建制度下貧寒學子的唯一出路
其公平選拔的內核
仍深深影響著當今社會
南京科舉博物館
將千年的科舉歷史
與學子們的渴望收藏
(請橫屏觀看,博物館整體沉入地下,上部為1300m2的方形淺水池,似鏡如硯,象征著1300年的科舉歷史,攝影師@陳潔)
▼
07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近代革命-
近代中國經(jīng)歷了太多磨難
但中華兒女從來不會任人宰割
哪里有壓迫
哪里就有反抗
即便是星星之火
最終也必成燎原之勢
我們?yōu)槟阃扑]13家博物館
感受先輩們用血與淚
譜寫出的不屈高歌
(中國博物館地圖·近代革命時期,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
終結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昔日的起義軍政府“紅樓”
如今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記錄了這一段光輝歷史
(紀念館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因主體建筑紅墻紅瓦,被當?shù)厝朔Q為“紅樓”,攝影師@李文博)
▼
1927年8月1日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武裝力量
在江西南昌發(fā)動武裝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紀念館為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被譽為“中國軍史第一館”,攝影師@君作刃)
▼
1937年12月13日
日軍侵占南京
在長達6周的時間內
犯下屠殺、奸淫、放火、搶劫等種種暴行
大量無辜平民和戰(zhàn)俘被殘忍殺害
遇難人數(shù)超過30萬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時刻警醒我們
不要忘記曾經(jīng)遭受的苦難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國際公認的二戰(zhàn)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一座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及國家公祭日主辦地,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為你講述一段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軍隊
帶領廣大受壓迫的群眾
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
最終取得勝利的輝煌歷程
(請橫屏觀看,館內的兵器陳列展廳,攝影師@石巖)
▼
08
科技、探索與生活
-現(xiàn)代科技與生活-
一代代人的求知與探索
一場場的試驗和改革
帶來了科技的進步
造就了我們如今的生活
我們?yōu)槟阃扑]13家博物館
回望祖國70多年來的發(fā)展
享受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
(中國博物館地圖·現(xiàn)代科技生活,制圖@王申雯&鐘雨恬/星球研究所)
▼
石油——工業(yè)的“血液”
現(xiàn)代工業(yè)從這里開始
大慶石油科技館
為你展示大慶油田
60多年來的發(fā)展歷程
(夕陽下大慶油田的采油設備,非博物館場景,圖片僅為示意,攝影師@葛孝通)
▼
在平日繁忙的通勤中
地鐵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之一
廣州地鐵博物館
為你講述在習以為常的地鐵背后
一段城市建設和軌道交通發(fā)展的故事
(館內還原的地鐵站臺,攝影師@許愿樹)
▼
在周末的閑暇里
去電影院是個不錯的選擇
若想了解中國電影的前世今生
不妨來中國電影博物館
這里是世界最大的國家級電影專業(yè)博物館
帶你踏入光與影的殿堂
(博物館的主體與前方斷續(xù)的斜墻,構成了形如電影“場記板”的組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科技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來中國科學技術館
這里有大量可互動的科技設備
為你闡明奇妙的科學原理
帶你探索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歷程
(請橫屏觀看,中國科學技術館外形如同一個巨大的“魯班鎖”和“魔方”,寓意著解密與探索,攝影師@賈韞喆)
▼
09
四方風華
-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如果說上述的專題類博物館
詮釋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那么以下的綜合類博物館
則薈萃了中國最精華的遺產(chǎn)與記憶
凝聚了每一個省市的歷史
與特有的風土人情
我們?yōu)槟闾暨x出了35家
代表了中國各省市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以及最為寶藏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感受屬于它們的獨特風格
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35家綜合類博物館與代表展覽一覽,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10
尾聲
這個世界
是如此的壯闊無垠
在它的面前
人的生命就如同蜉蝣般短暫
或許終其一生
我們也無法見識到整個世界
但博物館
卻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在這里,我們得以窺見
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誕生
在這里,我們得以見證
文明的初興、國家的崛起
這里保存著
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共同記憶
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不滅的靈魂
所以
趁著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
去博物館吧
帶上這份博物館地圖
也帶上求知與好奇
在一隅天地
領悟萬年風華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稿 | 黃太極
設計 | 王申雯
地圖 | 鐘小苗
圖片 | 龍世杰
審校 | 明天會更好、蘇楠、陳志浩
封面攝影師 | 柳葉氚
【參考文獻】
1. [英]格雷厄姆·勞頓,《萬物起源》,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 張經(jīng)緯,《博物館里的極簡中國史》,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3. [英]保羅·帕森斯,《宇宙起源:大爆炸始末》,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4. 段勇,《當代中國博物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
5. 林德湯,《發(fā)現(xiàn)中國博物館》,北京出版社,2022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