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奧陶紀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海洋無脊物動物的全盛時期
在距今4.39億年左右的奧陶紀末期,由于全球氣侯變冷,大量結冰,地球進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據信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另有一種說法是距離地球6000光年的一顆衰老恒星發(fā)生爆炸,強烈的電磁幅射殺死或說致死了絕大多數的浮游生物,食物鏈因此斷裂,因此許多食物鏈上層物種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于距今5億年,延續(xù)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臺區(qū),海水廣布,表現(xiàn)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巖的普遍發(fā)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qū),為較深水環(huán)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fā)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fā)生過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二)泥盆紀物種大滅
泥盆紀——魚類的時代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紀之間,據信是中太平洋地函柱噴發(fā)出大量火山灰和溫室氣體,使海平面下降和氣候劇變,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約82%的海洋物種滅絕。而海洋生物的大滅絕,卻使兩棲類生物得以大量發(fā)展。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fā)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xiàn),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顯示出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原始爬行動物——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的出現(xiàn)。
(三)二疊紀物種大滅絕
二疊紀——生物圈重大變革時期
二疊紀歷經4500萬年。距今約2.5億年前,發(fā)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蝎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茖W家認為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變暖、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fā)、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卻也是最具意義的一次。由于絕大多數物種都已滅絕,地球上的物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更新?lián)Q代,地球史也從古生代進入到中生代。這次滅絕對人類的產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三疊紀物種大滅絕
三疊紀——裸子植物的興盛時代
三疊紀延續(xù)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于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現(xiàn)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估計有76%的物種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chuàng),許多海洋生物消失。
海西運動以后,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qū)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五)白堊紀物種大滅絕
6千5百萬年前——中生代末大絕滅
在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fā)生了地球史上第二大的一次物種大滅絕,約75%--80%的物種滅絕,宣告了侏羅紀以來長期統(tǒng)治地球的恐龍的消失。
據信是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抵達地球,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溫度極高,亮度遠遠超越太陽。地球表面在其強烈沖擊下,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遮天蔽日,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植物因沒有陽光大量死亡,幾乎所有的大型生物都滅亡了。
(聲明:本文來源宇宙奧秘,轉載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yè)用途,所有轉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于后臺聯(lián)系我們,我們會進行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