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地震科普:震后如何應對?

五云山寨科普基地
面向公眾開展科普宣傳,主要以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主。
收藏

地震直接災害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裂縫、地基沉陷、噴水寫砂、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嘯等,地震次生災害包括如火災、災、有毒有害氣體(液體)或放射性物質(zhì)泄漏、瘟疫等。

一、救護原則

先近后遠、先易后難、先挖后救、先救后治、檢傷分類,根據(jù)傷情采取不同的救護方法,并及早開展心理援助。

二、現(xiàn)場救護

(一)震后自救

1.樹立生存信念,千方百計保護好自己。

2.判斷所處位置,擴大生存空間,尋找和開辟脫險通道。

3.保證呼吸暢通,聞到異味或塵土較多時,用濕衣服捂住口鼻。

4.不要大喊大叫,盡量保存體力。聽到動靜時,用磚頭、鐵器等物敲擊鐵管或墻壁,發(fā)出求救信息。

5.盡量尋找和節(jié)約食物、飲用水,設法延長生命,等待救援。

6.如有外傷出血,用衣服進行包扎,如有骨折,就地取材進行簡單固定。

(二)震后互救

1.對埋在瓦礫中的幸存者,要先建立通風孔道,以防其窒息。

2.挖出幸存者后應立即清除其口鼻異物?;杳缘膫T要平臥,將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堵塞。蒙上雙眼,避免強光的刺激。

3.在救出傷病員時,應保持脊柱呈中立位,以免傷及脊髓。

4.救出傷病員后,立即判斷意識、呼吸、循環(huán)體征,對呼吸心跳停止的傷病員,應立即實施心肺復蘇。

5.先重傷,后輕傷。外傷出血給予止血包扎,骨折予以固定。脊柱骨折要正確搬運,對于頸、胸、腰部疼痛的傷病員,要先固定,使用脊柱板或木板搬運;移動傷病員時,確保身體軸線位,以免造成脊髓損傷。

6.休克的傷病員,取平臥位或頭低腳高位。伴有顱腦、胸腹外傷者,要迅速轉(zhuǎn)至醫(yī)療單位。

7.正確處理受重物擠壓的傷病員:及早解除重物壓力,預防擠壓綜合征的發(fā)生。

8.要避免傷病員情緒過于激動,給予必要的心理援助

9.原有心臟病、高血壓的傷病員,病情可加重、復發(fā)或?qū)е骡溃貏e關注。

三、各種場所的避震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

(一)室內(nèi)避震

1.迅速躲在堅固的家具下,如桌子下,蹲下并抓牢物體(如桌腿),防止吊燈等墜落物砸傷或家具滑動時受傷。也可躲進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wèi)生間、儲藏室等,并用手或物體保護好頭部。

2.千萬不要跳樓,也不要滯留在床上;不要到外墻邊、窗邊或陽臺上避震;不要躲在樓梯處和電梯里。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二)室外避震

1.室外時,可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如玻璃幕墻、過街橋、立交橋、高大的煙囪、水塔、變電器、電線桿等)。避開危險場所(如生產(chǎn)危險品的工廠,儲藏易燃易爆品的倉庫等)。

2.在公交車上,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3.如果在野外,不要在山腳下、懸崖邊停留。遇到山崩、滑按,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的方向跑,要避開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堤坍塌、潰壩、洪水或出現(xiàn)海嘯。

評論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掌握防震知識,做到在地震中科學防范與躲避,為避險和救護贏得的寶貴時間,獲得救命法寶。
2022-08-17
五云山寨科普基地
貢生級
沉著冷靜應對突發(fā)事件,合理有效避震
2022-08-17
科普5f0d22ea
少傅級
科普防震知識,掌握自救技能,在突發(fā)災害中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