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外媒不斷炒作我國發(fā)射的長征五號B遙三火箭的殘骸問題,認為殘骸掉落位置具有不確定性,存在掉落在人口稠密地區(qū)導致人身財產傷害的可能性。
對此,我外交部在答記者問時明確表示,我國火箭已經(jīng)經(jīng)過特殊設計,絕大部分器件將在再入過程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極低,這是國際通行使用的方法。
7月31日凌晨1點45分,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布消息:中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墨跡殘骸已經(jīng)墜落,落區(qū)坐標為:東經(jīng)119度、北緯9.1度。這個地方是一片無人的海域,迄今沒有任何傷亡損害報告。
由此,外媒的炒作偃旗息鼓。
那么,為啥火箭會有殘骸,一般如何處理呢?
傳統(tǒng)火箭實際上就是一次性運載工具,將貨物或飛船送到軌道后就廢棄了。如7月24日發(fā)射的長五B遙三,將約23.2噸的問天實驗艙送到預定軌道后,整個800多噸的火箭就全部完成任務,絕大部分載荷是燃料,燒掉了,其余火箭殼體和發(fā)動機部分就成了殘骸。
這些殘骸是分為幾個階段發(fā)生和處理的。
首先是剛一發(fā)射,我們在視頻中看到一些白色塊狀物紛紛掉落,這些是覆蓋在火箭整流罩上的保溫層,是在發(fā)射場晝夜溫差變化大的狀態(tài)下,為了保證整流罩中的有效載荷不受損害的保溫措施。
這些保溫層由塑料泡沫制成,設計時有一個迎風面,火箭一啟動,隨著振動和速度增大,這些泡沫保溫層就會掉落,就是人們看到視頻中紛紛掉落的白色碎塊,這些泡沫都掉落在發(fā)射區(qū),不會造成人員和財產傷害。
但這不算殘骸,只能算發(fā)射過程的一個程序或小插曲,就像天女飛升時的散花。
火箭起飛先燒助推器中的燃料,燒完了這些助推器就沒用了,因此這些助推器是最早變成殘骸的火箭部分。比如長五B火箭4個捆綁式助推器,在燃燒170秒左右后就燒完燃料,與火箭芯一級分離后自由掉落。
隨后火箭飛出大氣層,整流罩變成火箭第二部分殘骸掉落。所謂整流罩,就是火箭頭上的那個罩子,是火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地球上空氣濃密,有效載荷在發(fā)射時就會受到氣動力、氣動加熱、聲振等影響,整流罩包裹在有效載荷外面,起保護作用的。
火箭發(fā)射200多秒后已經(jīng)飛出大氣層,這時整流罩的作用就喪失了,于是一分兩半被拋離,向地表墜落。
以上這些殘骸在并不太高的空中掉落,不會被大氣層燒毀,因此會有較大殘骸碎片落下,可能對地面人和物造成傷害。
內陸發(fā)射場發(fā)射的火箭,如我國的酒泉、太原、西昌等發(fā)射場發(fā)射的火箭,這類火箭發(fā)射早期拋落的殘骸,一般都落在陸地,因此需要事前做好防范,事后做好回收的工作。就是緊密計算好落點,疏散那里的人口和牲畜,在殘骸落地后找到回收,并對損害的財產進行善后賠償處理。
而在沿海的發(fā)射基地,如我國文昌發(fā)射場發(fā)射的火箭,就會精密計算控制讓這些殘骸掉落進無人的公海里,并做好通報和監(jiān)測,盡量避免導致傷害事故和國際海域糾紛。
發(fā)射問天實驗艙的長5B遙三火箭整流罩,直徑達5.2米,長度達20.5米,在發(fā)射224秒后拋離,殘骸掉落在菲律賓附近的公海中,沒有造成任何破壞。其中一塊經(jīng)過多天漂流,被菲律賓漁民打撈起來。
如果火箭發(fā)射的是載人飛船,在整流罩的上方火箭頂端還會安裝逃逸塔,逃逸塔與整流罩中的航天員座艙相連,一旦在發(fā)射過程中出現(xiàn)緊急情況,逃逸塔發(fā)動機就會瞬間點火,帶動航天員座艙迅速脫離火箭逃生。這樣就確保了航天員在火箭事故中的安全。
火箭發(fā)射后120秒左右將到達約40公里高度,如果一切正常,逃逸塔就會被拋離,以后如再出現(xiàn)故障,在空氣稀薄的高空,乘員艙將會啟動無塔逃逸模式。逃逸塔將成為殘骸掉回地球,其處理方法與整流罩殘骸差不多。逃逸塔拋離后不久,整流罩就會被拋離。
這次引起爭議被外媒炒作的是末級火箭殘骸。
末級火箭是指搭載有效載荷的最后一段火箭,這段火箭是飛得最高的,速度也是達到最快。送佛送到西,這末級火箭一般將“客人”送到軌道后,才算完成任務,之后實施星(船)箭分離,就是與運送的飛船或衛(wèi)星、設備分離。
長征五號B遙三火箭為一級半火箭,其中的半級是指四枚助推器,貢獻了90%推力,將火箭推離地面送入大氣層,燒完燃料分離后就靠芯一級負責將問天實驗艙加速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送到距地面400公里左右的空間站軌道,任務就完成了。
芯一級火箭完成任務后就會與問天實驗艙分離,成為不受控的殘骸。這個“殘骸”高達33.16米,直徑5米,重達21.6噸。龐大的殘骸雖然失去了動力,但依然會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慣性飛行。
在近地軌道,雖然高度真空,但還是有極其稀薄的大氣分子,摩擦阻力會讓這些殘骸逐漸慢下來,在地球重力拉扯下,逐漸降低高度,最終掉落下來。隨著高度降低,進入濃密的大氣層后,火箭殘骸在與大氣的高速摩擦中溫度可達一兩千度,大部分會被焚毀,但還是會有小部分燒不完的碎片掉落到地球表面。
那么,這些殘骸何時掉落到地面,掉落在什么地方,會不會對人身財產造成傷害?這就是最近一些機構和外媒質疑和炒作的焦點。
其實,對于火箭殘骸再入大氣層的安全問題,世界上早有慣例,我國也特別重視,主要采取了兩種措施:首先對殘骸進行了鈍化處理;其次密切監(jiān)視火箭殘骸的動向,發(fā)出過四次運行軌道報告。
所謂鈍化處理,就是在殘骸再入大氣層之前,程控將殘存的高壓氣體、燃料、電量“排空”,避免在墜落過程中在高溫高壓下發(fā)生爆炸,留下更多更散的碎片,形成更多更大的影響范圍。
在中國航天機構的嚴密監(jiān)視報告下,長五B遙三火箭芯一級殘骸在太空周游了一個星期后,于7月31日凌晨墜入大氣層,在天空燃起一道壯麗的火花,大部分燒毀后,部分碎片掉落無人的大海。塵埃落定,各種質疑和炒作戛然而止。
火箭殘骸傷人傷物事件知多少?
在人類航天探索中,犧牲總會有的。但人身傷亡事故發(fā)生更多的是在火箭發(fā)射出現(xiàn)失敗事故的時候,這種傷害和犧牲中外都有過發(fā)生,這里就不提了。但既然火箭發(fā)射后有殘骸,這些殘骸會掉落地面,傷害總是會發(fā)生的,不過傷人的事件還是極少的。
這是因為地球很大,雖然有七十多億人口,但相對地球表面積來說還是很稀疏的。地球表面積有5.1億平方公里,也就是平均約70000平方米才有一個人。
當然這些人口不是平均散落在這些面積上,有人口密集區(qū)和無人區(qū),且無人區(qū)占地球面積的絕大多數(shù),如海洋占據(jù)了地球表面積的70%,因此,一般情況下,殘骸掉落的地點都是在無人區(qū)。
但發(fā)射多了,總有那么一些會掉落在有人區(qū),尤其是助推器和一級火箭,是剛發(fā)射不久就被拋棄的。但這種殘骸處理程序極其規(guī)范和嚴密,都會提前計算掉落地點,組織人員疏散,因此即便砸到人口密集區(qū),也只會損害一些設施,而不會傷害到人或家畜。
因此,火箭殘骸掉落地面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中外都有,但傷人事件極少。但隨著人類航天發(fā)射越來越多,殘骸掉落越來越多,會不會對人類威脅越來越大呢?我想這種情況不但不會發(fā)生,而且還會減少。
因為,隨著人類科技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火箭發(fā)射的方式也在不斷改進,火箭回收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如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火箭回收技術就已經(jīng)漸漸成熟,不但大量減少了殘骸的危害,還可讓火箭重復再利用,大大降低了發(fā)射成本。
據(jù)悉,我國火箭回收技術也已經(jīng)取得進展,未來的長征8號火箭就將開展芯一級火箭連同助推器整體回收的試驗。因此,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火箭殘骸傷害事件不斷減少將會是一個趨勢。
對此各位有什么看法?歡迎討論點評。
時空通訊原創(chuàng)版權,請勿抄襲侵權,感謝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