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chuàng)意-722469763322609706.jpg

雙十一忍不住想買買買?生活最近是不是有點“南”

科普中國-科普融合創(chuàng)作與傳播 2019-11-08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陳宇峰

  監(jiān)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中心

  太長不看版

  雙十一打折不買就是血虧?這種其實是很正常的“損失厭惡”心理。但商家為了恰飯,也會費勁心思反向利用“損失厭惡”,在鋪天蓋地的優(yōu)惠和分期免息中,你還能把持住自己嗎?

  雙十一忍不住買買買?沖動性消費可能反映了你的真實心理健康狀況。自我狀態(tài)比較差,更容易通過沖動消費來補償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吧,最近生活是不是過得有點“南”?

  如果總是習慣性控制不住買買買的沖動,買完還總是后悔,你可能是陷入了強迫性消費??梢韵硎芟M的快感,但千萬別被這短暫的快樂沖昏了頭噢。

  雙十一又快到了,親,去年剁掉的手有長回來么?

  每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jié),不論折扣規(guī)則有多復雜,優(yōu)惠力度有多模糊不清,都擋不住全民瘋狂購物的沖動。然而又有多少人在瘋狂購物之后,看著自己的銀行卡余額和花唄賬單,長嘆一口氣:“唉......年年都說要冷靜,可我怎么就控制不住我這手呢!”

  

  但轉(zhuǎn)念一想,你是不是又覺得:

  —雙十一東西這么便宜,我不買不是血虧嗎?不行,我得買!

  —人生已經(jīng)如此艱難了,雙十一還不讓我放縱一次嗎?不行,我得買!

  —談戀愛不如逛淘寶,買買買實在太爽了。不行,我得買!

  雖然這些買買買的理由看起來都很正常,但是這些貪便宜一時沖動買的東西又有多少是你真正需要的呢?國內(nèi)學者就有一項統(tǒng)計研究表明消費者對于這些沖動性消費商品的不滿比例高達62%。是的沒錯,你就是雙十一那天晚上腦子進水了,才會買這么多花里胡哨的東西。

  年輕人一時沖動總是不好的。正所謂“買買買一時爽,還花唄火葬場”,這些沖動性消費除了會給你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之外,其實還反映了你最近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打折不買就是吃虧”,這種心理正常嗎?

  雙十一之前,多少人徹夜不眠研究淘寶復雜的促銷規(guī)則,不斷對比哪些商品買得劃算,想要在雙十一占到便宜,畢竟現(xiàn)在不買,以后就要原價買了啊,那豈不是血虧!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沒有占到便宜就是血虧呢?這都要歸因于“損失厭惡”心理,由經(jīng)濟學家卡尼曼提出。他認為人們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這件東西所感受到的高興程度更大。

  我們可以試著做一個拋硬幣的小游戲。規(guī)則是,如果硬幣朝上,你將會得到300塊錢,如果硬幣朝下,你將會損失200塊錢,你會選擇玩這個小游戲嗎?

  我們先來分析這個游戲,硬幣朝上和朝下的概率都是50%,贏了得到300塊錢,輸了損失200塊錢,從數(shù)學期望上來說玩這個游戲是賺的,所以從理性上來說我們應該玩這個游戲。

  但是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愿意,那么恭喜你,你的選擇跟大部分人是一樣的。因為人們都有損失厭惡的心理,對于損失的敏感度要遠高于得到的敏感度??崧倪M一步研究還證實了人們損失100塊錢的痛苦程度,大約是得到100塊錢的愉悅程度的兩倍。

  

  “雙十一不買就是血虧”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人們在乎的并不是便宜多少,而是有沒有占到這個便宜。想到以后就要按照原價購買就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損失感,為了避免損失厭惡帶來的不愉快,人們不惜拿出塵封已久的計算器,瘋狂研究優(yōu)惠規(guī)則。高中時候總是吐槽學那么多數(shù)學有什么用,這下總算用得上了吧。

  然而商家也是很精明,眾多電商平臺都在反向利用損失厭惡,想方設法減少人們在付款的時候產(chǎn)生的痛苦。試想一下,如果每次買一些成千上萬的大額商品,都要你拿現(xiàn)金出來支付,恐怕商家的銷售額要大幅下降。于是紛紛推出了分期付款的功能,將大額消費拆分成小額還款,從而大大減少了付款時候的痛苦,消費者買買買的沖動也就更難遏制了。

  盡管“雙十一打折還不買就是吃虧”的心理很正常,但因此導致的購物行為卻不一定是理性的。

  忍不住買買買,最近生活是不是有點“南”

  如果我們只在乎商品好不好用,各位臭弟弟很可能也不會去買昂貴的AJ球鞋,各位好妹妹也不會特地跑去專柜買一支迪奧999。然而,在消費不斷升級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在購物的時候除了關注商品的實用性之外,也很注重商品的象征性意義。

  而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商品的象征意義上的時候,就很容易產(chǎn)生沖動性消費。因為如果我們只為了商品的實用性而購買的話,這種購買行為往往不會是沖動性消費,大部分沖動性消費都是出于商品的象征性意義,希望通過購買這些商品來表達自我及社會身份,改善自身的情緒和自信等。

  

沖動性消費的理論模型(Dittmar, 1996)

  根據(jù)Ditter提出的社會建構理論,沖動性消費會折射出消費者的自我狀態(tài)(self-image)。

  成年人的世界從不容易,當人們總是感嘆人生為何如此艱難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為產(chǎn)生了自我差異(self-discrepancy),亦即現(xiàn)實自我(actual self)與理想自我(ideal self)之間的差異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舉例說,我們希望自己可以順利畢業(yè),但是現(xiàn)實是,自己憋不出論文;希望自己可以升職加薪,實際上自己只是一條開機混底薪的咸魚;希望自己可以擁有甜甜的戀愛,實際上情感上卻一波三折......

  當人們處在自我差異狀態(tài)下的時候,往往會表現(xiàn)出低自尊、沮喪、抑郁、焦慮和羞恥感等消極情緒,此時人們都會試圖通過一些補償機制來重新達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有些人的補償方式是運動或暴飲暴食,而有些人的補償方式則是沖動性消費。通過無節(jié)制的購物行為,這些人的自我概念得到了充實,社會身份得到了肯定,心情也隨之改善,從而達到了暫時的自我一致。

  但很遺憾,現(xiàn)實情況告訴我們,沖動性消費可能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補償策略,因為大部分人在此之后都會感受到懊悔等消極情緒,自我一致性又會再次遭到破壞,由此產(chǎn)生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因此,當你不顧一切要在淘寶上大掃四方的時候,與其計算這些復雜的優(yōu)惠規(guī)則,不如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最近自我狀態(tài)比較差,導致你不自覺地想要通過無節(jié)制的買買買來補償自己。

  總是控制不住購物沖動?當心陷入強迫性消費

  幾乎所有會給我們帶來快感的東西都容易上癮,沖動性消費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擁有或使用商品會導致上癮,而是這個放飛自我買買買的行為過程讓人欲罷不能。當你發(fā)現(xiàn)你總是周期性重復這種沖動性消費行為,事后悔不當初,可又管不住自己的手的時候,你可能已經(jīng)陷入了強迫性消費(compulsive buying)。強迫性消費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三版DSM-Ⅲ上有列舉出來,但是在第四版DSM-Ⅳ的時候取消了,但國際疾病分類(ICD-10)把強迫性消費歸為其他強迫障礙,所以強迫性消費也是一種強迫癥。

  Raab等人做了一個功能磁共振(fMRI)實驗,通過與普通人進行對比,來研究強迫性消費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他們的研究分以下幾個階段來進行:

  觀看商品階段:當瀏覽商品時,強迫性消費者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顯著激活。而伏隔核是腹側紋狀體的一部分,往往被認為是大腦的快樂中樞,與獎賞、快樂、成癮和恐懼等活動有關。這就說明買買買是真的爽,當強迫性消費者看到商品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不由自主產(chǎn)生了購買的欲望,購買的概率將會大大提升。

  

  觀看商品階段(Raab et al., 2011)

  價格呈現(xiàn)階段:無論是強迫性消費者還是正常人,只要他們之后沒有選擇購買商品,此時就會顯著激活腦島(insula)和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腦島與人類的負面情緒有關,說明看見商品卻不買確實會讓人不爽,而前扣帶回在大腦中負責檢測認知沖突,這個腦區(qū)的激活就說明這些被試正在衡量自己到底該不該買這個商品。

  

  價格呈現(xiàn)階段(Raad et al., 2011)

  決策階段:強迫性消費者的前扣帶回表現(xiàn)出了顯著的激活,研究者也在事后做了問卷調(diào)查,表明強迫性消費者有著較低的自尊和自控力,抑郁分數(shù)也更高一些,但他們同時也確實購買了更多的商品,說明強迫性消費者內(nèi)心總是在糾結,但卻因為自制力較差,控制不住自己的購買行為,長期以來就導致了低自尊和高抑郁。

  

  決策階段(Raad et al., 2011)

  雙十一無節(jié)制地買買買,看似只是因為商家的促銷和價格的優(yōu)惠導致自己一時沖動,但這種所謂的“一時沖動”不僅反映了你自身心理狀態(tài)的異常,自制力差,同時還伴隨著自尊水平的下降和抑郁風險的提高,長期的沖動性消費習慣還可能導致強迫性消費。

  最后再小聲bb一句,你們是不是都忘了雙十一本來是單身節(jié)?留著自己的雙手好好過單身生活不好嗎?

  參考文獻

  Herabadi, A. G. (2003). Buying impulses: A study on impulsive consumption. [Sl: sn].

  梁抒.基于沖動性購買整合模型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實證研究. [J]統(tǒng)計與決策,2007(13):84~85.

  Raab, G., Elger, C. E., Neuner, M., & Weber, B. (2011). A neurological study of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ur.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34(4), 401.

責任編輯:王超

科普中國APP 科普中國微信 科普中國微博
科普中國-科普融合創(chuàng)作與傳播
是中國科協(xié)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nèi)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托現(xiàn)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tǒng)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