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諾獎揭曉:會叫的貓、倒吊犀牛和海底蟑螂

中國科學報 2021-09-13 作者:辛雨

  據《科學》報道,日前,第31屆搞笑諾貝爾獎揭曉,“音樂貓”、“倒立犀牛”和“海底蟑螂”斬獲獎項。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主題是“工程”,共頒出了生物學、生態(tài)學、化學、經濟學、醫(yī)學、和平、物理學、動力學、昆蟲學、交通運輸十個獎項。

  生物學獎授予了瑞典隆德大學教授Susanne Sch?tz。自2011年以來,Sch?tz團隊一直在努力破譯“貓的密碼”,他們通過一系列的語音研究,分析了貓的各種叫聲(呼嚕聲、顫音、喵喵聲等)及“貓和人”溝通的模式。

  其中,Sch?tz主導的一項研究分析了人類如何理解貓的喵喵聲。她報告說,當貓想從主人那里得到食物時,它們的喵喵聲往往在最后提高音調。然而,當去寵物醫(yī)院時,喵喵聲則有下降的音調輪廓。她還發(fā)現養(yǎng)貓人大部分時間只通過音調來猜測貓的感受。

  交通運輸獎授予了美國康奈爾大學Robin W. Radcliffe領導的研究人員,他們通過實驗確定了用直升機倒吊著運輸犀牛是最安全的。這項技術對于動物保護主義者來說至關重要,他們認為為保護犀牛和大象等大型動物不受偷獵者的傷害或保持基因多樣性,應該對這些大型動物進行轉移。

  昆蟲學獎授予了美國退役海軍中校John Mulrennan Jr.,他開發(fā)了一種新技術消滅了海軍潛艇上的蟑螂。評獎委員會深入研究了1971年的一項研究,題為“一種控制潛水艇蟑螂的新方法”。在當時的潛水艇殺蟲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聯合使用混合藥劑和敵敵畏氣霧劑,成功控制了潛水艇上的蟑螂。

  物理學獎授予了“為什么行人不會與其他行人相撞”的研究,動力學獎授予了“為什么行人有時會與其他行人發(fā)生碰撞”的研究。此外,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Manuel Porcar團隊討論了廢棄口香糖中的不同細菌種類,獲得了生態(tài)學獎,美國猶他大學David Carrie團隊因“驗證了人類進化出胡須以保護自己免受面部打擊”這一假設而榮獲搞笑諾貝爾和平獎。

  由于新冠疫情,本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仍采用線上舉辦形式。今年的獎品也非常符合防疫要求,不需要現場傳遞:一份PDF文件和一筆錢。這份文件通過電子郵件發(fā)送給獲獎者,他們自行下載打印,然后剪切粘貼成一個紙齒輪,而這筆錢,具體來說是10萬億津巴布韋元,相當于幾美分。

  在頒獎典禮的最后,搞笑諾貝爾獎創(chuàng)辦人、頒獎典禮主持人Marc Abrahams表達了他希望明年每個人都能面對面在一起的愿望,并以搞笑諾貝爾獎的經典臺詞結束頒獎典禮:“如果你沒有得獎,特別是,你得了獎——那祝你明年好運”。

責任編輯:王超

科普中國APP 科普中國微信 科普中國微博
中國科學報
是中國科協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托現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tǒng)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