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讓海防雷達煉就火眼金睛

科技日報 2019-01-09

  

  人物簡介

  劉永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引領者,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率領團隊全面自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對海新體制探測理論、技術的重大突破,在工程應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他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chuàng)新的“雷達鐵軍”,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

  他,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兩院院士;他,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帶領團隊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實現(xiàn)了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他,帶出一支作風過硬、能攻克國際前沿難題的“雷達鐵軍”;他,就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劉永坦。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做成了點兒事。這事離開團隊的力量是絕對無法做到的。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的光榮,這份殊榮不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團隊,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眲⒂捞菇邮芸萍既請笥浾卟稍L時說。

  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劉永坦接過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那一刻,他想的更多的是,他是在代表整個團隊領取這個獎項。

  40年來,劉永坦心無旁騖,始終致力于新體制雷達事業(yè)的發(fā)展,讓海防“千里眼”煉就火眼金睛。

  生逢亂世,唐詩宋詞熏陶出家國情懷

  幼時讀史書、誦詩文,培養(yǎng)出很強的求知欲和愛國心

  “我家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前逃離的南京,如果晚一點我們都沒了?!?劉永坦淡然的冷幽默中飽含著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

  1936年,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溫馨的書香門第。然而,生逢亂世,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隨家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飽受10多年流離之苦的劉永坦自懂事起就對國難深有體會。

  “雖然那時候小,但那種苦深深印在腦海里?!廊ピf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昏暗的菜油燈下做完作業(yè),母親用慈祥動人的聲音誦讀詩詞和講解家國大義時的激情。”劉永坦說,他很小的時候就在母親的“監(jiān)督”下讀史書、誦詩文,培養(yǎng)出了很強的求知欲和愛國心。父親常告訴他,科學可以救國,可以振興中華。強國的夢想從小就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這種在唐詩宋詞里熏陶出的家國情懷,此后伴隨他科研攻關一生。

  13歲那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更讓他堅定了刻苦學習、科技興國的信念。

  1953年,劉永坦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在大學里他如魚得水,對于學校開設的工科數(shù)學和物理,他覺得“不解渴”,又自學了理科數(shù)學和物理的有關部分。

  經(jīng)過一年預科、兩年本科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劉永坦作為預備師資之一,被學校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哈工大講臺,成為高校教師,邁出向科學進軍的腳步。

  走出國門,開啟學霸模式贏得同行認可

  作出獨創(chuàng)性貢獻,被授予“名譽研究員”稱號

  1965年春,劉永坦在哈工大參加了科技攻關第一戰(zhàn),承擔國家“單脈沖延遲接收機”研制任務,提出了總體設計方案。遺憾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項研制任務,“文革”就開始了。1970年劉永坦暫別尖端技術的研發(fā),插隊落戶到黑龍江省五??h農(nóng)村。劉永坦知道,處于逆境中的個人必須經(jīng)得起考驗,他沒有消沉,激勵自己做“合格的農(nóng)民”,但因此落下了腰病的毛病。

  1973年,劉永坦重回哈工大,1978年,被破格晉升為無線電系副教授。同年8月,憑借扎實的“內(nèi)功”,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語言學院出國外語培訓快班,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邁出國門的學者。

  1979年6月,劉永坦走出國門開始異域求學。他所進修的英國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聚集著一大批雷達技術知名專家和學者,劉永坦的合作教授謝爾曼就是其中之一。謝爾曼交給劉永坦大量英文文獻,憑借過硬的英文功底、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劉永坦開啟學霸模式,很快“啃完”了文獻。他的勤奮、刻苦和才華贏得謝爾曼的信賴和賞識。謝爾曼讓他參與到重大科研項目“民用海態(tài)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制工作中。

  設計、試驗、失敗、總結(jié)、再試驗……一年多以后,劉永坦順利完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號處理機研制工作。謝爾曼評價說:“劉永坦獨自完成的工程系統(tǒng),是一個很有實用價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設備,其科研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很重要。他的貢獻具有獨創(chuàng)性?!边M修期間,伯明翰大學授予劉永坦“名譽研究員”稱號。

  通過這次難得的科研任務,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認識。傳統(tǒng)雷達雖然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開始致力于新體制雷達的研究,旨在讓“千里眼”練就火眼金睛。

  “中國必須要發(fā)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 一個堅定的目標就此在劉永坦心中萌芽。1981年秋,懷揣開創(chuàng)中國新體制雷達之路的宏愿,進修結(jié)束后的劉永坦立刻起程回國。

  對標前沿,為新體制雷達立項四處游說

  歷時10個月,一份20多萬字的方案論證報告出爐

  留學歸來的劉永坦?jié)M腔赤誠地開始向哈工大、向國家有關部門宣講他的“雷達故事”。然而,當時“新體制雷達”還只是一個概念,國際上還沒有做成的,很多人不信?!懊绹龀鰜砹嗣??英國做了么?”這是劉永坦被追問最多的問題。

  新體制雷達不僅代表現(xiàn)代雷達的一個發(fā)展趨勢,而且對航天、航海、漁業(yè)、沿海石油開發(fā)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內(nèi)有關單位曾對該項技術進行過嘗試,但由于難度太大、技術儲備不足等諸多因素,最終未獲成功。

  除基本思路外,劉永坦找不到參考資料,更沒有相關技術可借鑒。很多人認為劉永坦的“雷達故事”聽上去很美好,但希望很渺茫。好心人勸他,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力,更別說一所大學了;這樣的研究風險太大、周期太長,很可能把時間和精力都搭進去了卻一事無成……但劉永坦不改初衷。

  苦心人,天不負。這一切在1982年初春有了轉(zhuǎn)機。劉永坦向當時的航天工業(yè)部預研部門領導詳實介紹了發(fā)達國家新體制雷達發(fā)展的動態(tài),并暢談了自己的大膽設想。預研部門當場拍板支持。隨后,劉永坦著手進行細致的策劃和準備。

  經(jīng)過10個月連續(xù)奮戰(zhàn),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誕生了,有厚厚的六大本。1983年夏,原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員會召開整整4天的方案評審會,最后一致通過。

  這是一場填補國內(nèi)空白、從零起步的具有開拓性的攻堅戰(zhàn)。經(jīng)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shù)千次實驗、數(shù)萬個測試數(shù)據(jù)的獲取,劉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獲得豐碩成果,在新體制理論體系和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1986年7月,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成果通過鑒定。從此,新體制雷達從預研項目被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建雷達站,完成對艦船遠距離探測實驗

  每年200多天出差在外,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完成預研,劉永坦認為僅僅“紙上談兵”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建立有實際意義的雷達實驗站,用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驗證。1986年,劉永坦開始主持“新體制雷達研究”。

  雷達研制試驗現(xiàn)場,都是荒無人煙的無人之地,劉永坦團隊常常在條件惡劣的試驗現(xiàn)場一干就是幾個月,臨到春節(jié)前一兩天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據(jù)劉永坦愛人回憶,那時劉永坦差不多每年有200多天在外出差,家里大事小情都由她統(tǒng)管。

  調(diào)試初期,系統(tǒng)頻頻死機。要從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程序系統(tǒng)中找出問題癥結(jié),工作量巨大。作為主帥,劉永坦承擔著比別人更加繁重的工作。在外場做試驗的勞動強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常趕不上吃飯,困了就倒在實驗室板凳上湊合一覺……超負荷的腦力和體力付出,鐵打的漢子也會被擊倒,疼痛難忍的腰間盤突出曾讓他幾個月不能行走。有一次,在攻克某個關鍵技術時,他因為長期勞累倒在現(xiàn)場。但劉永坦依舊“運籌”于病床之上,堅持和大家一起奮戰(zhàn),打敗了擋在必經(jīng)之路上的“攔路虎”。劉永坦還患有高血壓,一直在吃藥,但40年來,從沒因此停止過科研攻關。

  有志者,事竟成。這群優(yōu)秀的科技工作者頂風冒雪,日曬雨淋,終于在198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對海新體制實驗雷達。

  1990年4月3日,劉永坦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對海面艦船目標的遠距離探測實驗,取得重大突破。當年10月,國家多個部門聯(lián)合舉行的鑒定會宣布:“新體制雷達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探索不止,把實驗室成果變成真正的應用

  形成了一整套創(chuàng)新技術和方法,攻克了一系列國際性難題。

  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有人勸說他見好就收吧。劉永坦不僅沒有停下,而且選擇了一條更加難走的路。

  “一定要把實驗室里的成果變成真正的應用。”劉永坦認為這些成果倘若不能變成真正的應用,那無疑就像是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好看卻不中用,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一切為了國家的需要,面對不確定性,面對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擇,劉永坦又一次做出了勇往直前的決定。

  這一次,他知道不止需要8年。隨后發(fā)生的事情,讓劉永坦“意外”地被深深感動。得知他的決定,團隊成員全體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全力支持。

  劉永坦深知,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科研活動不可能再允許一個人去單打獨斗。新體制雷達研制隊伍就是一個相互協(xié)作的團隊。更艱苦的下一步,他要聯(lián)合國內(nèi)優(yōu)勢科研力量組建一個更大的團隊,走一條產(chǎn)學研結(jié)合之路。

  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準正式立項,哈工大作為總體單位承擔研制工作,這在國內(nèi)高校中尚屬首次。劉永坦團隊深知,這是一條只能進不能退的路?!澳転閲业膹姶笞髫暙I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使命。國家把這么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p>

  為了解決國家海防遠程探測的迫切需求,必須研制具有穩(wěn)定、遠距離探測能力的雷達,然而,從原理到工程實現(xiàn)涉及電磁環(huán)境復雜、多種強雜波干擾等國際性技術難題。面對世界各國均難以逾越的技術瓶頸,劉永坦帶領團隊,歷經(jīng)上千次實驗和多次重大改進,對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的諸多威脅提供了有效的對抗技術措施,終于在本世紀初形成了一整套創(chuàng)新技術和方法,攻克了制約新體制雷達性能發(fā)揮的系列國際性難題。

  回憶起從實驗場地轉(zhuǎn)戰(zhàn)到實際應用場地的歲月,團隊成員都唏噓不已:很多理論、技術上的難點和空白仍然需要去解決、去填補,再加上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實際工作中又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

  歷經(jīng)十余年的艱辛努力和刻苦攻關,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又一次圓滿完成了任務,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國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與國際最先進同類雷達相比,系統(tǒng)規(guī)模更小、作用距離更遠、精度更高、造價更低,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標志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2015年,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哈工大副校長韓杰才院士說:“劉永坦團隊研制的新體制雷達實現(xiàn)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不向國外封鎖低頭,不懼卡脖子,靠不服輸?shù)膭蓬^,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劉永坦團隊敢于啃硬骨頭,40年堅持圍繞一個方向一個領域,這種精神非常寶貴?!?記者 李麗云)

責任編輯:王超

科普中國APP 科普中國微信 科普中國微博
科技日報
是中國科協(xié)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nèi)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托現(xiàn)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tǒng)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猜你喜歡